移动端

视环会—环保行业线上展会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仪器仪表

遥感卫星“神通广大”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21-07-22 10:32:06来源:仪表网 阅读量:161 评论

分享:

导读:7月19日8时19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10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1年7月19日8时19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10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天启星座15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80次飞行。
 
  应用服务是卫星产业链中商业价值最高的环节,随着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共同的推动,国内卫星遥感行业有望加速发展。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走进遥感卫星的世界吧。
 
  遥感卫星的用途
 
  中国遥感卫星发射数量逐年增加,民用、商用遥感卫星数量占比超过60%。按照使用用途的角度,遥感卫星可以分为军用遥感卫星、民用遥感卫星和商用遥感卫星三种类型,军用遥感卫星主要服务于重点目标侦察、测绘等军事目的,民用遥感卫星包括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个人爱好者发射的用于气象观测、科学研究等用途的遥感卫星,商业遥感卫星是由企业投资并以实现盈利为目的。
 
  在海洋研究的很多领域都要依赖和应用气象卫星提供的海洋遥感资料。海洋研究学者可以从连续的气象卫星红外和可见光遥感图像中区分出不同温度的水团、水流的位置、范围、界线和移动情况并计算出移动速度,从而获得水团、涡漩的分布,洋流变动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海洋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确保航海安全,还可以节省燃料。如船只在海冰区航行时。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可实时选择破冰船航线,使得破冰船能够选择冰缝或冰层薄弱的地带行驶,保证航行安全。此外,遥感在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海岸带和海岛调查以及渔业等方面也已取得了成功的应用。
 
  在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中,卫星遥感资料促进了世界范围的大气温度探测,使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工作更为准确。在气象卫星云图上可以根据云的大小、亮度、边界形状、纹理、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等来识别各种云系的分布,从而推断出锋面、气旋、台风和冰雹等的存在和位置,对各种大尺度和中小尺度的天气现象进行成功的定位、跟踪及预报。
 
  在气候以及气候变迁研究中,根据近年的研究表明.对大气长期天气过程和气候变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太阳活动、地表面对大气的影响以及海洋对大气的影响等。这些因素以及对大气气候的变化数据都可以通过卫星来获取,如气象卫星上有仪器可以直接取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成分含量的数据。
 
  卫星遥感应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经过10几年的发展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全天候、全球覆盖的对地观测能力,建立对地观测数据中心等地面支撑与运行系统,形成空间信息产业链。在国家航天局及相关部门的推动下,我国遥感产业进入到市场化为导向的“产业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国内空间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遥感卫星发射数量逐年增加,2019年共有52颗各类遥感卫星发射入轨,年入轨数量大幅增加。截止2020年7月,中国共有181颗遥感卫星在轨运行,其中民用、商用遥感卫星数量占比超过60%。
 
  目前吉林、海南、深圳、宁夏、珠海、四川等地方政府纷纷以光学遥感或雷达遥感为主,提出遥感卫星星座建设计划,天仪研究院、国星宇航、千乘探索等民营企业也针对传统遥感卫星与市场需求间的差异,提出了以特定区域、特定目标、特定载荷或高时间分辨率主要特点的遥感星座建设计划。民营资本投资的商业遥感星座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弥补国家民用遥感卫星数据覆盖的空白,丰富商业化卫星遥感数据的来源。
 
  结语
 
  近年来,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技术发展为开展遥感大数据分析提供了超高维度和超高频次的地球表层系统多样化辅助认知数据。传感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飞速构建起了强大的数字采集和网络发布能力,它们将数百公里上空运行的卫星和一个个地面行走的传感设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更为遥感大数据分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它将引发一场遥感领域的革命。
 
  原标题:遥感卫星“神通广大”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