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视环会—环保行业线上展会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安防

国家政策密集出台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前景可期

2021-08-17 14:04:49来源:安防展览网整理 阅读量:115 评论

分享:

导读:8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从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管理、加强产品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11项具体意见。

  8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从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管理、规范软件在线升级、加强产品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11项具体意见。而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三部门刚刚联合印发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旨在加快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建设,推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规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其实,2021年有关智能网联汽车的政策一直在密集出台。
 
  2021.2,《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2021.3,《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交通相关)》;
 
  2021.3,工信部成立智能网联企业推进组;
 
  2021.3,《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
 
  2021.4,《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
 
  2021.5,《关于确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的通知》(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列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
 
  国家政策的密集出台也昭示着产业的发展前景。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国家政策的指引,能够帮助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走向一个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而经过升级的中国汽车产业更加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作为国家的重点战略产业之一,智能网联汽车有机联合车联网与智能车,搭载了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产业链结构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上游有:感知系统制造业,包含摄像头制造业、雷达制造业和高精地图与定位系统设计行业等;控制系统制造业,包含有算法设计行业、芯片制造业和操作系统供应业等;通讯系统制造业,包含有电子电器架构制造业和云平台设计行业。中游有执行系统制造业和整车制造行业,执行系统行业中包含了ADAS系统、智能中控和语音交互等的设计和制造行业。下游有开发测试和运营的行业,包含有开发测试业、出行服务业和物流服务业等。
 
  产业链链十分丰富,将为市场带来诸多机会!日前,上汽集团与中兴通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涉及云计算、智能网联等领域;上汽奥迪与阿里云正式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内容涵盖全域营销、车联网、数字生态、智慧物流建设等领域。除此之外,威马汽车和百度合作,吉利和博世合作等。从中不难看出,在智能网联布局方面,车企的合作伙伴重心倾向于上下游供应链玩家和科技公司;车企会考虑到如何更好地进行上下游的垂直整合,以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务体验;与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可以帮助车企更好地优化体验,增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这意味着汽车市场的下半场竞争不再单单是汽车硬件的比拼,智能网联等软件将成为新的竞争点。近日《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的出台,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就再次成为重点,此外,《意见》中也着重强调了软件远程升级(OTA)的管理。可见软件在智能网联企业产业中的重要性,未来汽车产业也更应当注重这方面的发展。
 
  据iResearch数据显示,2016-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呈现连续上涨趋势,2020年产业规模增长到了2556亿元,同比增长54.3%。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1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将超3500亿元;政策供给叠加技术发展,业内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华西证券研报分析称,当前国内政策推动+产业链日益成熟,驱动智能网联汽车加速发展。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称,我国智能汽车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车联网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规模预计也将呈现连续增长趋势,到2026年,预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将达到5859亿元。
 
  原标题:国家政策密集出台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前景可期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